进入十月,即便是四季温暖的广州,也或多或少的带上了阵阵寒意,到了道光元年之末,《广东通志》已经草拟完毕,只待重新缮写过后,便即定稿刻版。这一日严杰和凌曙也继续主持着通志局日常事宜,可这日情况却与平日门可罗雀不同,有一位文士打扮之人带着一个包袱,正在等待二人接见。
“这位先生,不知……您现在来我们通志局,却有何事?如今通志局编撰图书一事,基本已经结束了,您再来我们通志局应聘,却也没有可用之地了啊?”凌曙眼看这名文人样貌颇为恳切,便主动向他询问道。
“二位先生,小人姓杨。双名炳南,今日小人前来,乃是受一位好友生前之托,前来向贵局提供一部记载西洋之事的新书。”说着,这名叫杨炳南的文人打开包裹,取出一部册子,向二人道:“二位先生请看,我这位朋友名叫谢清高,少年之时因故流落海上,被西洋人的商船带到了欧罗巴、亚墨利加等洲,见了不少西洋各国之间人事,写成这本《海录》。小人听闻贵局修志,最后一部分名为‘外蕃志’,将所有与我大清通商之国风土人情,一一列于其上。小人想着,这部书或许对二位大人有一些用处,能够补上许多我等未见之事,这样小人虽为一介寒儒,也可以为本省通志尽一份心力了。”
“杨先生,您这个想法嘛……其实很好。只可惜如今通志局……已经不需要您这部书了。”凌曙眼看通志局人员已经所剩无几,只得对杨炳南道:“杨先生,就在两个月前,我们通志局这次撰修的所有内容,都已经编撰完毕了,这几日只需要重新缮写一过,便可以刻版开雕。所以你看如今通志局里面,也没有多少愿意留下的人手了。其实也不瞒您说,我们这次撰写《广东通志》,外蕃一章增加了很多内容,都是前史所无,您这部书真的……真的有独到之处吗?”
“这……应该没问题吧?”杨炳南也对二人说道:“我这位朋友确实去过海外,那什么英吉利国、米利坚国都去过的,他所写的内容,或许有不少是海内之人不知道的呢?更何况……二位有所不知,前几个月我这朋友已经过世了,所以我也想完成他的心愿,让他的书作可以流传后世啊?”
“杨先生,您这样的心情,我也能理解。”严杰也只得向杨炳南劝慰道:“只是通志局之事过于纷繁,并不是如今留下这些人手可以办成的,就算您把书留下了,我等重开书局,校勘、誊录、检阅真伪,这都需要时间和人手,如今实在是做不得了,您这位朋友也确是可惜了,若是你们需要什么生活帮助,也可以过来找我们,我们尽力为之,但剩下的事……您为何来得这么晚呢?”
“唉,小人也好,这位朋友也好,其实都是寻常文人,平日若是不能做点生意补贴家用,仅靠家中薄田哪里能够维持下去啊?小人和朋友也不认识这里的同好,这都到了今年夏天,才知道本省正在撰修通志,小人的朋友临终之前,也就是秋天那会儿,才把这本书删订完毕,实在是来不及了啊?既然贵局已经不能再录入他这部书了,那……小人也只好告退了。”杨炳南本为普通书生,无论资源还是信息,都无法与严杰、方东树这种江南名士相比拟,平日根本无法接近通志局这般高等机构,结果错失了机会。眼看无力帮助朋友将《海录》文章录入通志,杨炳南也长叹了数声,收了那部书册,拜别严凌二人而去了。
“厚民啊,他方才说西洋之事,我倒是想起来了。”凌曙也不禁向严杰问道:“之前阮部堂捕拿的那个洋人杀人犯,如今怎么样了?”
“那个洋人,两日前已经绞决了。”严杰清楚督院消息,也对凌曙说道:“那洋人的命案,老师无论审理还是用刑,都很谨慎,绞决这个结果,本来也是他应得的。所以刑部议覆,也没有什么其他问题,便批准了绞刑,如今那洋人尸体已经还给米利坚人了。”
“是啊,阮部堂此次断案,我也有所耳闻,甚至都同意了那些洋人许多无礼要求,即便如此,部堂还是据实以断,不偏不倚,想来只有这样,洋人才会心服口服啊。”凌曙对阮元断案一事也有耳闻,也一同感慨道。
然而,特兰诺瓦案在英美等国的反响,却与严杰等人的预料全然相反。
当美国商船收到特兰诺瓦尸体,将其带回国内之后,“埃米莉号”之人便处处吹毛求疵,甚至无端炮制虚假情节,诋毁阮元断案不公,例如阮元没有让美国船员充当翻译、没有为特兰诺瓦指定专门律师,甚至后期处决特兰诺瓦时没有美国人在场等当时中国方面全无额外规范,乃至欧美各国都没有明确法律强制规定的细节,都成了阮元被攻击的理由。最后甚至出现了“特兰诺瓦原本无罪,系清廷官员将其冤杀”和“特兰诺瓦因遭遇酷刑被迫自认罪行”等全然不合事实的谣言。据说即便是美国时任总统门罗,也被各种谣言所惑,一度给阮元和道光来信为特兰诺瓦申辩,只是两国